夜间
笔趣阁<>如若如是 > 41th

41th (第1页)

刚醒没啥储备。

那就先不日常。

都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谁又能一身清净不惹腥臊。

谁能保证自己一句议论他人是非的话都不会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看到一件事情的发声,都会有一个初始的判断。

逐渐深入了解更多信息,才会完善、矫正初始的想法,亦或者被想让你看到的表象蒙蔽。

大妈感的无休无止议论,和理智精睿的批评,界限到底在哪里?

都说过年回家,最讨厌村子里大妈奶奶们的碎嘴,不知道会过度解读个什么就把人传成另一副鬼样子。

可你以为年轻人就不会吗?

从小孩子起,就有香臭一说。

一会儿和这个好,一会儿又坏了,去和另一个好的。

当然少不了小女孩小男孩儿的耳边悄悄话。

再到初中,这个议论的私密性和长久性就提了个档次,不会随便让别人知道。

但一件事情可能会不带讲述者,人传人传的很远。

再到高中,高中会好一点。

大家都很忙,没时间管那些东西。

再到大学,好家伙,又开始了。

有人说,这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群月入一千多的男女生,找到一两个想要倾听的,或者有深入交流意向的,门一关,就可以开始了。

可是时评作者,那样犀利的言辞,为什么不会很让人反感。

因为他们角度理智,观点全面,用力适度。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顾子卿也常不能独善其身。

想和某些人亦或集体深入联系一些,有归属感,可总是觉得,有时这些对象的想法有些针对,偏见,且固执。

顾子卿常常会强迫自己忽略这些,也确实有效。

日子长了,事情确实不记得,但对对方不大好的印象留了下来。

却又不能一下子切断联系,要去适应每一个集体,且保持内心的频率和步伐,有些难。

难也要调节啊,要适应。

闭口思考让鲁迅明智充实,开口变得空虚。

确实。